宋元南戏与北曲杂剧:中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与成熟标志

导读宋元时期,中国戏曲艺术迎来了两大里程碑:南戏与北曲杂剧。

宋元南戏与北曲杂剧:中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与成熟标志

宋元南戏与北曲杂剧:中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与成熟标志

宋元时期,中国戏曲艺术迎来了两大里程碑:南戏与北曲杂剧。南戏的出现标志着戏曲艺术的成熟,而北曲杂剧则将其推向了黄金时代。

南戏起源于南宋,其剧本体制、音乐结构、表演形式和角色行当等方面已相当完整,成为一种独立的演剧形式。南戏的剧本结构以“四折一楔子”为主,四折代表故事的四个阶段,楔子则作为过场戏或开场戏,起到衔接各折的作用。这种结构不仅适应了剧情的发展,还体现了写意化的审美风貌。

与此同时,北曲杂剧在宋、金杂剧和院本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它融合了北方流行的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北杂剧的繁荣并非偶然,元朝都城的畸形繁荣、落魄文人的沉沦失意以及离乱社会的沉重黑暗都为其增添了光彩。北杂剧在剧本体制、音乐结构、表演形式和角色行当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定制,已完全从技艺混合演出的状态中独立出来。

北杂剧的剧本体制以“四折一楔子”为主,每折都代表一个音乐段落,属于一个宫调。这种结构既是一种文学结构,又是一种音乐结构,充分体现了其文学与音乐的和谐统一。北杂剧的音乐结构采用曲牌联套体制,这种体制在诸宫调说唱艺术中已经非常成熟,经杂剧的运用后产生了更多的戏剧性效果。

在角色行当方面,北杂剧已经具备了一个较完整的行当体制。主要角色有正末、正旦,次要角色有外末、冲末、外旦、贴旦等。反面角色有净和搽旦,还有孤(官员)、孛老(老翁)、卜儿(老妇)、俫儿(儿童)等角色。正旦、正末采用素面化妆,反面和滑稽角色则采用花面化妆,性格豪放的角色常施以勾脸化妆,从而更好地突出了角色的性格特点。

它们在剧本体制、音乐结构、表演形式和角色行当等方面的发展与创新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杂剧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